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0年21-25期
来源:瞭望周刊 阅读:4515 次 日期:2010-09-13 18:13:38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申论标准范文:新华社瞭望周刊时评2010年21-25期”,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警惕被唱衰舆论“忽悠”

林蔚

5月18日,中新网一篇题为“关于《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一稿的说明”的稿件,虽极尽低调,却令笔者仍有话要说。

这种及时纠错的态度值得肯定,而那家专门从事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不负责任地捏造数据,明眼人都看得出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着实令人不耻!

这让笔者禁不住联想到近期各种强烈刺激公众神经的楼市新闻和数据充斥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状况,是不是其中有一些也具有与上述“220万”数字同样的意味呢?比如,有人发布的至今无据可考的全国6450万套空置房数据;比如,有人称目前中国楼市国际热钱达6000亿;比如,北京房价已下降8000元;比如,普京一句话让俄房价下跌60%;还有更早一些的“中国楼市泡沫是迪拜的1000倍”,等等。

而似乎很巧合的是,在这些数据纷至沓来时,各种负面新闻以及极端“坏消息”也特别集中地“井喷”而出,使政府的威信跌入低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基本没人信了,温总理告诉大家“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也有人质疑,而上述至少至今也无法确证的信息则一路绿灯,被不少公众所深信。

毋庸置疑,目前改革的确进入了深水区,社会矛盾也日趋突出,中国经济正如温总理所言“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不少”,但果真糟到一片暗淡,糟到人们心头只剩负面情绪的地步了吗?谁在构建这样的舆论氛围让整个社会充满郁闷和焦虑?谁在用此种手法唱衰中国?

记得刚刚进入本世纪时,全球就掀起过一轮唱衰中国经济的高潮。近一年多,新一轮唱衰再度登场,有关中国经济即将滑向衰退甚至行将崩溃的传闻在国际舆论场上大行其道。最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唱衰中国的国际舆论的主要内容,同样是一个个似是而非无从考证的数据,用“中国以捏造官方数字而著称”这样的说法以及三番五次用类似“中国黑客”这样的报道来抹黑中国和中国政府。

可能有人会说,外国人唱衰中国是为了他们的国家或机构利益。可目前国内纷纷扰扰难辨的各种舆论,谁又能肯定其背后没有“推手”,而“推手”中又没有某些利益集团在刻意放大风险和危机,试图操控民众不满情绪从而为自己渔利呢?

但愿这只是笔者的杞人忧天。但在熙熙攘攘的政治经济利益场里,面对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人们还应多几分冷静和警惕,记住并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诉求,少被忽悠,少被利用。

 

全民体育无牌胜有牌

荆棘

正在合肥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因其对传统办赛模式的突破,更加注重全民参与而让群众乐见。

以往的诸多体育赛事,强调“竞技”有余而“参与”不足,无论是赛事主办方还是参赛者,再或者是普通民众,对体育都过度注重比赛、奖牌以及名次,而对体育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挖掘不够。在金牌至上的理念下,人们大多关注于比赛本身而忽略了体育之外的东西。

仅从参赛对象来说,奖牌获得者往往成为英雄式的人物,在聚光灯下光彩夺目,未获奖者就难免成为被冷落的“失败者”。体育文化内涵被掩盖,无益于提高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

在我国,体育事业具有举国体制的优势,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总体实力已经达到国际体坛前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第一的历史最高记录,这成为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阐释。但应当看到,在竞技体育达到一个高峰的同时,我国群体体育、体育产业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较为落后,这成为我国由世界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短板。只有弥补这些不足,我们的体育事业才能在民众中处处开花,体育强国之梦才能早日实现。

当前的一些变化令人欣喜,只关注于摘金夺银的时代正渐渐远去。同样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对于那些参赛者,无论其获奖与否,观众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人们对奖牌的追逐少了一份狂热,对运动员多了一份理解。正因为人们理念的转变,才有了此次体育大会的改革创新,创新的举措也才为人称道。

本次大会中的淡化金牌意识,在比赛之外,创新引入展示、论坛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和健身指导活动,把健身运动送进社区、农村、工厂和学校等一系列举措,既让体育大会更加贴近群众,扩大了公众的参与,也进一步扩大了非奥项目的影响力。重视全民参与受到了基层群众和体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大会没有了金牌,但重视全民参与却成了更大的无形的金牌。

体育大会较之以往更多体现群众参与,百姓得实惠,但是毕竟只是一次大会的改革。今后这种办赛理念和体育思维能否推广到更多的赛事领域,大会上的体育指导员等一些好的做法能否形成一个制度坚持下来也为民众所期待。

于国家,推进体育赛事的改革和创新,对加快实现我国从竞技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于百姓,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健身指导和体育运动的快乐,这是体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解困局降菜价

林艳兴

近期,全国市场菜价新一波涨势引起广泛关注。这轮菜价上涨虽有极端气候导致蔬菜供应短缺的偶发性因素,但纵观近年走势,我国蔬菜价格已经步入持续上升通道,其涨幅既超过粮价涨幅,也超过CPI涨幅,甚至超过GDP增幅。这其中,有诸多深层次原因。

城市化进程造成菜地减少、消费增加。过去,各地蔬菜种植基地大多地处城市郊区。近年来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许多地方的菜地都成了新城区的马路和商品房,而新的接替菜地一时没有跟上,造成菜地大幅度减少;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原来自给自足、有富余还出售蔬菜的农民,已经变成到菜市场买菜的消费者,也使得蔬菜消费量大量增加。

农业产业化增加了蔬菜运输成本。原来,各地居民对蔬菜是生产什么吃什么,大量蔬菜就近流通、本地解决,只有少量通过跨乡、跨县、跨省解决。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我国蔬菜市场早已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许多蔬菜都是跨省流通。即使蔬菜主产地也是以一两样蔬菜为主,其他蔬菜则要从外地调入,运费等物流成本大幅增加。

商品化炒作推波助澜。相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而言,大蒜、辣椒等蔬菜干货总量小,好控制,易炒作。上游批发商通过限制出货,可人为制造货源紧张气氛,抬高销售价格。去年底以来,楼市遭遇调控、股市疲软,市场上大量闲置资金便借“干旱”题材炒作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助长本已因供应紧张而上涨的菜价。

综观之,无论是天灾还是炒作,蔬菜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供应不足。目前,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经济作物的发展空间,使蔬菜产业增速难以跟上消费需求增幅。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问题,应走出“种粮抑经”困局。

首先应采取措施打击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囤积炒作。对因菜价上涨影响生活的低收入家庭,各地可考虑动用菜价调节基金给予适当补助;其次,国家应像抓粮食、抓生猪生产一样,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扶持力度。可把城市建设征用菜地时收取的蔬菜基地补偿金,真正用于发展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扶持菜农;再有,财政可拿出资金,支持大型蔬菜育苗基地的建设;还可考虑新增农产品储备品种。如大蒜、辣椒等可贮存的干货蔬菜品种。在供应紧张时投放市场,以调剂余缺,稳定供应,平抑价格。

 

骆家辉发难释放新信号

崔磊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日前在香港对美国商会发表演讲,谈及中美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广阔的合作前景,并对中国提出批评:一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认证体系有贸易保护主义之嫌,二是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这样的宣示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美国近期似乎要另辟蹊径,改打政府采购政策和知识产权这两张与贸易有关的牌,实现与逼迫人民币升值相同的目的,即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可以预料,两国官员在此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也必将为此展开新一轮的舌战。

对自主创新认证体系发难,实质上是为美国高科技产品在中国争夺市场份额。去年11月,中国科技部等三部门推出的自主创新认证体系,要求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国企业。这被解读为有将跨国公司拒之门外之嫌。因此美国一些高科技公司大为不满,通过其在华非营利组织——美国商会向中国政府施压,希望对此规定进行修改。今年4月,科技部作出让步,暗示在中国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外企业也有机会参与政府采购的竞标。但是,美方对此还是不放心,毕竟中方政策没有最后敲定,所以继续施压。

知识产权保护是老生常谈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美两国就曾在此问题上过招。现在美国再次举起知识产权大旗,目的是为美国的技术出口保驾护航。由于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完善,美国高科技企业对向中国出口技术畏缩不前,担心被仿冒。为了开拓中国这个巨大的技术市场,美国正在考虑放松出口管制,这意味着将有大量的美国技术和高科技产品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国企业对知识产权被侵权的担忧。

平心而论,在这两个问题上,美国的利益需求与中国自身利益并不相悖。中国设立自主创新认证体系初衷很好,本是为鼓励国内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为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但以国籍而不是价格和质量作为政府采购的标准也容易培养本国企业对政府优惠政策的惯性依赖,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国整体科技的进步。如果中国不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国外企业不敢对华输出高端技术,则中国就难以在产业价值链上实现跃进,只能做“世界加工厂”。况且,正如骆家辉所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将来也会遇到被侵权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为自己好。

在这两个问题上中方作出一定让步,短期看会损害一些行业部门的利益,但从长远计,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益无害。对自主创新认证体系作出合理修正,同时着手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双赢。

更多信息请查看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