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 阅读:8079 次 日期:2008-10-22 13:47:26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一、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旦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3.指引学生学习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1氐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②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要逐级实现的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云南省教育厅备案号:云教ICP备0901021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